聚醚多元醇发展机遇与挑战 -凯发在线

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 | 凯发在线
聚醚多元醇发展机遇与挑战
2023年22期 发行日期:2023-11-17
作者:■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 黄汝庆 卢分配 胡楠

  近几年,受到国内环氧丙烷产能快速增长的带动,环氧丙烷下游主要产品聚醚多元醇产能快速扩张。聚醚多元醇市场呈现“通用低端供应过剩,高端专用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短缺局面,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危与机共存。

发展机遇

  1.需求快速增长

  预计我国聚醚多元醇需求年均复合增长率约6.1%;至2027年聚醚多元醇需求量将达到473万吨。聚醚多元醇约90%用于生产聚氨酯,根据国内聚氨酯行业发展预测,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建筑节能、汽车、家电、纺织等产业的消费升级,聚氨酯应用规模和需求领域将不断扩大。其中,聚氨酯软泡仍为聚醚多元醇最主要的需求领域,而高铁、太阳能、汽车、建筑节能等将成为聚氨酯材料市场需求增长的拉动力,将驱动聚醚多元醇需求的快速增长。

  2.“双碳”政策利好

  “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明了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编撰的《2022中国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系列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1.7%。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加快推动我国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按照节能建筑标准建设。聚醚多元醇是合成聚氨酯的主要原料之一,而聚氨酯是建筑外墙主要保温材料。在建筑外墙中使用节能保温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热量向户外流失,降低空调暖通设备运行能源消耗。聚醚多元醇助推我国建筑节能,将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3.高端聚醚多元醇生产技术不断获得突破

  我国对聚醚多元醇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10年来,各大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大了低不饱和度、高分子量聚醚多元醇的研究。如金陵石化研究院、黎明化工研究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开展高端聚醚多元醇催化剂、工艺技术研究,关键核心技术不断获得突破,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面临挑战

  1.供大于求,开工率较低

  2022年,世界聚醚多元醇产能达到1386.9万吨/年,产量约996万吨,装置平均开工率71.8%。总体呈现供大于求局面。

  2022年,我国聚醚多元醇产能达到744.5万吨/年,产量达到435.9万吨,进口量约43.2 万吨,出口量约127.5万吨,表观消费量达到351.6万吨。装置平均开工率约58.5%,维持在较低水平。详见表1。

  2.产能快速增长,竞争日趋激烈

  2018年以来,环氧丙烷利润可观,刺激环氧丙烷产能快速增长。而环氧丙烷下游产品中聚醚多元醇消费占比超过80%,所以聚醚多元醇成为大部分环氧丙烷生产企业的“不二”选择。

  预计至2027年我国聚醚多元醇产能、产量和需求量将分别达到910万吨/年、585万吨和473万吨。未来五年,随着聚醚多元醇新建和扩建装置的陆续投产,国内聚醚多元醇产能仍将大于需求,过剩态势将明显,市场竞争将加剧。

  预计至2027年,聚醚多元醇开工率仍将有小幅下滑,降至57.6%(见图1)。

  3.产能过于集中,东西部不平衡

  2022年我国聚醚多元醇产能为745万吨/年,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广东、浙江四省,我国中西部区域还没有聚醚多元醇生产企业。山东省聚醚多元醇产能为315万吨/年,占比42.3%;江苏省聚醚多元醇产能151万吨/年,占比20.9%;福建省聚醚多元醇产能66万吨/年,占比9%;浙江省聚醚多元醇产能60万吨/年,占比8%。

  4.下游一体化企业少,装置规模偏小

  我国聚醚多元醇装置配备自有环氧丙烷原料、与环氧丙烷生产企业相邻的占比达71.2%;但配套生产聚氨酯的企业仍然较少,仅有万华化学等少数企业。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品牌效应,聚氨酯高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

  我国聚醚多元醇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与国外聚醚生产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其中≥40万吨/年的产能合计253万吨/年,占比仅为35%(见图2)。

发展建议

  1.加快发展高活性、高分子量及端氨基聚醚多元醇等高端产品

  从聚醚多元醇产品类别供需分析来看,市场呈现“通用低端供应过剩,高端专用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短缺局面。而高活性、高分子量及端氨基聚醚多元醇等高端产品是国内聚醚多元醇发展的主要方向,市场前景较好。

  2.中西部区域加快发展聚醚多元醇等相关产品

  近几年,我国中西部区域乙烯装置建设进入快车道,但尚未有配套“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聚氨酯”生产企业。因此,建议我国中西部区域炼化企业、煤化工企业加快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聚醚多元醇相关装置,实现“原料就地取材、产品就地消费”,可有效弥补我国中西部区域产品缺口,进一步降低周边企业和用户物流费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当前评论
网站地图